事件:1月16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委托贷款的监管打击了谁?影响几何?
新观察陈欢:
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这个征求意见稿的话就是:银监会一看证监会带着亲儿子、干儿子从小路包抄上来了,一声令下,给我堵住!于是,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银行都哭了,信托笑了。
时间太短,简单说几句吧。
1、这事不奇怪,只是没想到银监会干活这么快。
1月15日,央行公布2014 年货币金融数据。其中有这么几个数据:2014 年12 月末M2 同比增长12.2%,12 月社会融资规模1.69 万亿,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6,973 亿。2014年12月新增委托贷款和新增信托贷款分别达到4,582亿和2,102 亿,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分别为27.1%、12.4%。
这几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贷款几乎没有新增,而委托贷款新增4582亿。也就是说,12月份,银行几乎没干啥活,委贷干了半壁江山。
委贷的委托主力军是谁?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有限合伙。
这怎么行?银监会的嫡亲儿子银行没活干,你证监会带着亲儿子,干儿子,干的欢。给我抄了。于是,16号我们就看见了这个征求意见稿子。
2、为什么说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银行都哭了,信托笑了?
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都没有放贷人资格,本来可以借银行的委贷通道放,这下走不通了不得哭吗。
为什么银行也哭了?你以为银行不放是不想放吗?人家额度啊等各种指标卡的多呢,这下可好,委贷业务也不能做了,委贷手续费没了,带着托管费也得重新谈,不得哭吗?
3、为什么信托笑了?
尽管证件意见稿有32条,但我理解,单一信托放信托贷款还是可以做的。信托的兄弟姐妹们,坐地起价吧,亲爸知道你们去年日子不好过,帮你们来了。
4、证监会……估计得哭吧。
我就想问一句话,做股权投资,没股东资格;做债权投资,没放贷人资格。你说,你的这些亲儿子,干儿子,你到底打算让他们干嘛?别和我说做证券投资,证券开户是不是问题,参与个定增还涉及到股东资格登记不是?
5、好多人问我,接下来业务怎么做。
还有很多迂回冲折的办法嘛,想知道的,请我吃饭哈。最不济,不还有名股实债,放股东贷款吗?话说回来,第一是没有息票,冲不了成本,第二是抵押做不进怎么办?问题都很现实啊。
6、最后还是殷殷地问,啥时候《放贷人条例》能出来啊?
我对社会融资放开还是充满信心的,远方飘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
7、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
一、打击了地方政府
何谓委托贷款?从定义上讲,委托贷款是一方提供资金,由受托方(通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受托方只收取手续费。值得注意的是,委托贷款中的受托方,也就是金融机构,不承担贷款风险,这是委托贷款的本源。受托方不承担贷款风险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委托贷款的相关风险应该由委托人来承担,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委托人的资金应该是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并未经营委托贷款相关风险。
但因以下几点原因导致委托贷款发生了异变:
1、2009年国内实行了大规模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发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等后遗症,中央不得不对银行表内信贷加紧约束。
2、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地方政府项目的后续资金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前期投资借贷的大量资金到期无法得到偿付,房地产商开发贷款资金捉襟见肘。由于地方和部分产能过剩部门的预算软约束特征对利率不敏感,房价不断上涨导致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强于其他制造业,在资产端高收益的驱使下,金融机构为上述部门提供信贷的积极性高涨。
3、但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却遭遇了存贷比的严监管,在此限制下,银行选择了同业创新将表内信贷出表,利用同业创新扩大对上述部门的信用扩张,委托贷款正是这种同业创新的一种。
由于委托人并未将保险、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排除在外,那么,券商资管或基金子公司就可以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该计划与银行理财资金或自营盘对接,然后该计划通过委托贷款,最终流入地方平台、房地产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实现监管套利。但这样的话,银行就不再是简单的受托人角色了,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完全参与到对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若实体经济下行导致信用风险暴露,金融系统会为其所累。
12月委托贷款大幅反弹,我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上报截止日前抢着搭上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末班车”。毕竟,这在目前看来还是兼顾了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一块资产。若委托贷款监管真的落实到实处,将直接打击到地方政府平台续命之本,考虑到部分城投将剥离地方政府债务,我们认为今年部分低评级城投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正在上升。
二、打击了股市
但委托贷款的资金需求方在今年发生了点变化。股市替代过去的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正在成为委托贷款的资金最终需求方。
我们曾在年报中总结过吹向股市的三轮大风的形成机制:
来自央行的风:经济下行和融资成本高企的顽疾并没有得到解决,央行直接祭出降息大招,开启了货币全面宽松。降息压低无风险收益率和信用溢价,提升了股市相对吸引力。
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银行由于风险偏好收缩,失去了对信贷类业务的兴趣,沉寂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和理财资金用不到实体,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已降无可降。在此背景下,券商将已有的融资融券资产向银行抵押融资,银行也积极沉积的流动性和理财资金投入伞形信托投入股市,涌入股市的伞形信托越来越像曾经的“非标”,而委托贷款实际上是参与了这个过程。
来自实体经济资产重配的风:伴随着无风险利率降低和刚性兑付预期打破,投资者配置于信贷类理财信托的积极性在下降,债券市场收益率降无可降,如果考虑到蓝筹股的低估值(潜在的高收益率资产),巨量套牢于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借道金融创新和券商两融开始涌入股市。
但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却遭到了挑战,一方面是高度不确定的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贬值,12月外汇占款单月下降千亿元;另一方面是降息之后,利率在股市的狂热带动下不降反生,实体融资成本并未因此下降。
此外,金融机构吹来的风也遭到封堵。《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受托发放的贷款应有明确用途,资金用途应符合法律规定和信贷政策。资金用途不得为从事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理财产品、股本权益等投资。而证监会也颇为配合,在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检查之后,对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开出罚单,暂停上述券商融资融券新开账户3个月。
顺着这个逻辑,吹动牛市的风可能会暂时偃旗息鼓,市场短期需要警惕。
延伸阅读:
委托贷款监管新政背后的监管博弈:2万亿委贷引发的危机
来源:金羊毛工作坊
2014年,影子银行监管系统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信托通道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但套利、监管套利永不眠。其中,以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为通道,委托贷款业务大行其道。从2014年年初开始,银监会就在研究出台委托贷款管理办法。(2013年委托贷款新增达到2.55万亿元,相当于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28.6%,新增规模达到2012年的近两倍。)
这一政策终于在2015年落地。其中核心一点,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严禁接受下述资金发放委托贷款:
(一)国家规定具有特殊用途的各类专项基金。
(二)银行授信资金。
(三)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
(四)筹集的他人资金。
(五)无法证明来源的资金。”
其中第四条,意味着近两年兴盛的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委托贷款模式,将面临over了。
我们认为,影子银行系统化监管将在2015年继续。
(综合21世纪网、华尔街见闻)
岂止于会计,比资讯还资讯!
更多资讯请关注会计网微信:wwwkuaijicom←长按可复制。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下面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