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年终奖”这三个字总会让每一位职场人士为之魂牵梦萦。
今年有令人羡慕嫉妒的种粮大户甩出288.9万年终奖让80位农民飞海南领取,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抠门老板每人一注彩票当年终奖。
近日知名人力资源数据调查机构众达朴信调研了6432家企业,发布了一份相当靠谱的年终奖大盘点:上海地区年终奖平均值最高,达到8523元,深圳8235元紧随其后,北京7855元排第三位。
换工作还是换城市
上海地区年终奖平均值是8523元,居全国第一。除了北上广深,杭州苏州的人均年终奖6601元和6490元进入“6时代”,这六个城市成为全国人均年终奖第一梯队。
厦门、南京、宁波、成都和天津成为第二梯队,人均平均年终奖以“5k”为量级。大部分城市仍然在人均4k梯队里。还处在3k的,暂时有三个城市:长春(3998元),兰州(3890元),哈尔滨(3640元)。
超15%企业没有年终奖
从年终奖发放情况来看,2015年84.3%的企业会发放年终奖;这同时意味着2015年不发年终奖企业占比15.7%。不管其他大Boss如何土豪如何任性,不发年终奖的老板依旧专注做自己。大部分没有年终奖的职场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春节都过不好了。”
从年终奖变化幅度来看,40%以上的参与企业年终奖总额增长幅度低于10%,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增长幅度会在10%-20%之间,仅有不到5%的企业会提高20%,还有20.6%的企业年终奖没有增幅。此外,接近8%的企业通过减少年终奖额度来维持微薄的盈利。
你捞到的年终奖是“几薪”
从年终奖人均分布来看,近半数企业人均年终奖集中于5001-10000元的额度,22.4%的企业人均年终奖少于5000元,超四分之一的企业人均年终奖为10001-30000元,当然也有4.1%的任性企业人均年终奖额度超过3万元。
根据众达朴信年终奖调研统计结果发现,大多数企业年终奖发放相当于员工月平均工资的1-2个月,同时,也有少数企业发放6个月(4.8%),12个月(6.2%),18个月(3.7%),甚至24个月(0.6%)的年终奖。
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是2014年最大的黑马。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平均年终奖已经接近4万(平均年终奖39873元),超过信托/基金/证券行业。
以往稳坐前三甲的房地产行业,以25062元的平均年终奖将至第六。汽车行业(24937元)、建筑设计行业(24201元)和航空航天行业(23002元)特点类似,属于年底较多、平时较少的薪酬发放类型。值得一提的还有传媒广告行业,本年度表现不俗,以平均年终奖21012元跻身十强。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券商行业利润大增,已经有中信、华泰明确表示从今年一月份全员涨薪,幅度在30%-50%。至于年终奖嘛,翻个倍也是可以理解的。据媒体报,有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研究员,今年的年终奖将超过500万元。
发放形式“现金为王”
从年终奖发放形式来看,以现金形式发放年终奖成为主流,78.5%的企业采用现金方式,并深受员工青睐,但仍有8.6%的企业采用购物卡的方式奖励员工。采用实物(4.1%)奖励的企业有明显降低趋势,国有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此种方式。还有4.2%的企业以奖励旅游的形式发放年终奖。
这些非现金的年终奖还是可以接受的,还有的老板就实在不食人间烟火了。有1.3%的企业以“培训”的方式作为年终奖,还有3.3%是难以归类的“其他”。不知道这些企业的职工拿到年中奖后是不是该哭了。
关于年终奖你还应该知道的小常识
1、年终奖的发放是用人单位的一种自主行为,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无要求用人单位发放年终奖的具体规定。一般来说,年终奖的计算应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2、年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均属于法定假,应视为正常出勤并支付报酬,用人单位自然也就必须全额支付年终奖,不得扣除。
3、对于提前离职的职工,如果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有确定的年终奖数额,或者未规定年终奖但事实上已发年终奖,那么离职劳动者也应得到相应的年终奖。
4、对于工作未满一年的职工,按照《劳动法》规定,只要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年终奖或是用人单位已经指定发放年终奖的具体办法,且新进入、未满一年的劳动者确已付出相应劳动,也应向其发放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