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涨学费要提高财务透明度
广东、江西等省的相关部门近期陆续下发通知,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实施新的高校收费标准,具体来说,是调高学费。此举引发热议,在报道中,高校方列举了很多涨学费的理由。
高校学费涨价,除了学校与家长双方,也与整个社会有关。
从报道来看,高校学费涨价的理由主要涉及到成本原因,如海南省相关部门就指出,高等学校的各项支出不断加大,4所本科院校生均培养成本从2006年的1.2077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2311万元,8年增长了84.7%。
广东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此次学费调整是16年来的首次,最后确定本次涨幅为20.2%。并且,这一幅度比较适中,应该没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范围。
表面上看,生均培养成本增加所以学费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还考虑了居民的承受能力,没问题。
但仔细分析,却又不是这么回事,“居民的承受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每个家庭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对教育成本的承受能力自然不一样,不可能有所谓“居民承受能力”这样的概念。
再来看生均培养成本的增加。这也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生均培养成本,究竟包括哪些方面,老百姓是不知道的。比如说,学校决定盖更高的楼、种更好的树、买更好的电脑,这些是不是都可能称为培养学生的理由,是不是都能放到生均培养成本里面一并核算呢?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高校,几乎无一例外、或多或少经历过一次“建设时期”,找更大的地、盖更多的楼。这之后,目前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了一个档次。我们讲,再穷不能穷教育,是的,但我们同样明白一个道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高校发展需要钱,天经地义,极为合理,但这钱不能滥用,要用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就现在而言,一般来说,再大兴土木盖教学楼,是乱用;花钱请更好的老师教授,是合理。用钱提高学术水平是合理;用钱生出学术腐败是滥用。
所以,高校学费上涨之所以引起讨论,并非老百姓反对涨价本身,而是根本不知道你的钱花在哪儿了。这时候,你再回复什么物价上涨、生均培养成本增加、没有超出居民承受范围,就显得答非所问了。
只有知道高校的钱花在哪里,整个社会才知道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朝哪个方向发展,有没有走偏,孩子交给学校,是否能学到真本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公开报告中财务信息较少,有些高校甚至仅用一句话带过。这样,社会不但不知道高校的钱花在哪了,连这钱花出去有没有效果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费上涨,自然不能让人认同。
很多高校趁此次涨价之机,不妨公布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如果经费预算笔笔清楚,如果高校的钱花在了刀刃上,根本不需要专家“背书”、成本核算,也不需要什么“合理的增长机制”。
到了该涨的时候,高校学费不涨家长可能都不答应,谁都怕耽误了对下一代的培养。高校人才济济,应当明白这些道理。